新闻排行榜
栏目名称 点击次数
青大要闻
教学科研
学术交流
院系经纬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先进榜样
媒体看青大
青海大学报
当前位置:本站首页 >> 媒体看青大 >> 正文

【人民日报】清华等五所高校对口支援青海大学—— 情倾高原写新篇

 

 

7月13日,青海大学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揭牌,青海省从此告别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历史,离建设“有影响的现代大学”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从一所名不见经传的普通高校,到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和“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入选高校,青海大学的“脱胎换骨”,离不开清华大学等高校的帮扶。“清华大学等高校把严谨的治学态度带到具体的对口支援工作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青海省委书记王国生评价说。

2001年,清华大学与青海大学签下对口支援协议,随后几年,根据办学特点和需要,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相继加入对口支援行列,构建了清华大学对口支援总框架下五所高校共同帮扶青海大学发展的格局。

无私奉献真帮扶 自我提升练内功

15年前,青海大学校舍总面积仅20万平方米,如今已增加到65万平方米;15年前,青海大学在省内高校排名比较靠后,如今已跃升为省内一流高校,在全国高校排名也有了大幅攀升。

“不仅校园大了、美了,教书育人有口皆碑,光伏光热实验基地技术、一些特色学科和科研项目水平也走在世界前列。”青海大学党委书记俞红贤自豪地介绍说。青海大学先后引进38名昆仑学者和84名博士、373名硕士,培养出63名博士、396名硕士,先进的管理理念在校园生根、结果。

“要将对口支援作为党和国家交给清华大学的政治任务长期坚持下去,要无私地、全方位地、实实在在地开展这项工作。”清华大学原党委书记陈希先后13次到青海大学指导并始终这样强调。15年来,先后有4位清华学者出任青海大学校长、10余位两院院士脚踏高原、17名专家教授出任院系负责人,10批专家教授团指导课程、学科专业和实验室建设。

从第一任“飞行校长”李建保、第二任“治理校长”陈强、第三任“工科校长”梁曦东到现在的“院士校长”王光谦,“清华大学派出的每一任校长,都在不同时期发挥了各自优势,推动当时的青海大学发展上台阶。”俞红贤说。

2001年的青海大学基础设施十分落后,连办公电脑都无法正常开启和使用,第一台投影仪是清华大学教授孙烈侠千里迢迢从北京背来的。基于此,支援高校从一开始就致力于提高青海大学自身的“造血”功能。为了提高青海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清华专门派了一个教授团,手把手教老师们如何上课;同时把老师们送到清华去交流、实习和培训。看到青海大学需要发展农牧业,没有该专业的清华大学主动牵线,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加入了支援行列;需要建立地质系,又邀请中国地质大学派出团队帮助建立地质专业……

从最初的课程建设到提高教师的学历能力,再到院系建设、学科专业建设,现已扩大到联合成立科研平台,随着对口支援工作的不断深化,青海大学自身“造血”能力在不断提升。      

突出特色创一流 互利共赢同提升

青海大学计算机系于2007年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直接支持下成立,这个系从成立伊始即承担两项重任:全校学生的计算机教学和计算机专业建设。而从清华大学来的系主任史元春的主要任务,是开展以科研和研究生教育为支撑的学科建设。

“在支援青海大学的同时,我们和团队也在致力于新的创造和提升。”从2013年至今,在史元春带领下,3个学科方向的实验室建成了,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获批教育部计算机专业硕士点并已招生,显著提高了青海大学计算机系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水平。

“到青海之前,很多学者朋友担心我的学术科研能力会下降。”王光谦说,“前30年,我研究了10年黄河、10年三峡、10年南水北调,在青海我找到了今后10年甚至一生为之奋斗的方向。”如今,王光谦和他的团队聚力“天河工程”,研究空中调水、精准降雨。

走进青海大学光伏实验基地,实验人员自豪地介绍说,这是世界一流技术,可实现全光谱应用的太阳能,转化率提高到28%。2014年,青海大学酝酿成立光伏中心,却没有光伏方面的专业人才。清华大学教授梅生伟带着他的团队主动挑起重担,两年之后就有了显著成效。

“5年的挂职经历,让我实现了更大的人生价值。”当年,正值青海省和青海大学加强生态环境相关学科发展的关键期,正在建设中的生态环境工程学院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李玉平的到来而生机勃勃。这个30多人的学院,一年拿下4项国家自然基金,近五年共发表SCI论文31篇。

拓展资源增活力 跨越发展开新篇

在青海大学的课堂上,可以选修清华大学在线课程,能与清华教授面对面探讨交流;校园里处处都有清华的“影子”。

李长忠是首位获得清华大学博士学位的青海大学在职教师,他对清华大学的感恩之情溢于言表:“清华大学不仅培养了我个人,我所在的青海大学生物科学系也因清华生命科学学院的全力支持,在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和师资队伍培养等方面与时俱进。”

青海大学抓住各种有利机遇,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地质工程、资源勘查工程、生物科学、药学等学科专业,先后在对口支援高校的支持下应运而生。水利学实验室、物理实验室、材料力学实验室等一批高水平实验室相继建成,有些实验室达到西北地区先进水平。三江源生态、高原医学、藏医药学、高原农牧业、盐湖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学科,更成为青海大学鲜明的特色和优势。

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在支援高校的帮助下,青海大学三次修订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深入推进系列教育教学改革,获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本科新生一志愿录取率持续保持在91%以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持续保持在85%以上,2016年冲破90%大关……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青海大学科研能力显著提升,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两个零的突破,42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等奖励。

与15年前相比,青海大学有重大影响的科研项目和成果翻了六番,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占到全省份额的一半。青海省农牧业创新体系十大平台中,9个依托青海大学科技力量建设;西北市场上约90%的豌豆品种、65%的马铃薯品种、100%的杂交油菜品种、90%的大粒蚕豆品种,皆由青海大学选育而成。

 

 

来源:人民日报 2016-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