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名称:草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团队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作为草地生长的两大主要驱动力,对高寒生态系统有着深远的影响。三江源地区(TRHR)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中国东部和东南亚三条主要河流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在该区域内,草地是主要的植被类型,其因所处的高寒环境而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表现出高度的脆弱性和敏感性。不同种类的草地,得益于其独特的环境条件和生理功能,可能具备各异的干扰应对策略。然而,针对三江源地区不同类型草地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响应的定量研究仍较为匮乏。
我校草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团队采用卡内基-艾姆斯-斯坦福方法(CASA)模型,模拟了2001年至2022年间三江源地区草原与草甸受气候因素影响的净初级生产力(NPPC)以及实际的净初级生产力(NPPA),进一步地通过从NPPC中扣除NPPA,计算得出了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净初级生产力(NPPH)。研究结果显示,在研究时段内,NPPA增加了0.53 gC/m²/年,其中草原和草甸的NPPA分别增加了0.55 gC/m²/年和0.51 gC/m²/年(图1)。气候变化主导区、人类活动主导区以及两者综合影响区分别占NPPA变化的22.01%、29.42%和48.57%(图2)。就气候变化的具体影响而言,气温和土壤湿度对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影响程度相当。值得注意的是,高寒草甸(占比67.60%)对NPPA增长的贡献显著高于草原(占比32.40%)。此外,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草甸NPPA总量增长(20.54 GgC和36.41 GgC)的贡献大于对草原(14.35 GgC和10.20 GgC)的贡献。
相关研究结果以“Impacts of climate variations and human activities on the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of different grassland types in the Three-River Headwaters Region”为题发表于中科院二区杂志Remote Sensing上,该研究获得青海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1-ZJ-973Q)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001188)资助。
供稿:国家重点实验室
【编辑:邹林有 责任编辑:金萍】